8月12日,四川结石病医院全院学习氛围浓厚,一场聚焦《基孔肯雅热诊疗方案(2025年版)解读》的专题培训在此举行。该培训由曾莉院长带来精彩专题讲座,全院医务人员积极参与,旨在提升医务人员对该疾病的科学防治能力,共同为蓉城市民筑牢健康防线。
基孔肯雅热(Chikungunya fever,CHIK)是由基孔肯雅病毒(Chikungunya virus,CHIKV)感染引起,经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。临床以发热、关节痛、皮疹为主要特征。 基孔肯雅热在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流行,流行范围呈持续扩大趋势,截至2025年6月,全球已有119个国家和地区报告了基孔肯雅热的本地传播。我国伊蚊分布广泛,近年来已经发生多起境外输入病例导致的本地传播疫情。 培训中,曾莉院长深入剖析了国家卫健委强化救治工作的核心要求。她强调,切实提升医务人员“早发现、早诊断、早报告、早处置”的“四早”能力,是有效阻断传播链、保障结石患者健康的关键所在,也是四川结石病医院作为专业医疗机构必须履行的职责。 结合《基孔肯雅热诊疗方案(2025年版)》,曾莉院长围绕该疾病的病原学特征、流行病学特点、临床症状与体征(如急性发热、关节痛、皮疹等典型表现)、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要点、治疗对症措施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解读,内容详实、重点突出。 培训现场学习氛围浓厚,医务人员认真聆听、详细记录,展现出高度的学习热情和专业素养。 此次专项培训不仅是一次知识的更新,更是四川结石病医院积极履行社会责任、提升公共卫生应急能力的具体行动。通过系统学习,全院医务人员对基孔肯雅热的认知水平、临床警惕性和规范诊疗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,为科学、高效应对该疾病奠定了坚实基础。 当前正值蚊媒活跃季节,市民朋友需提高防病意识,做好防蚊灭蚊措施(如使用驱蚊剂、安装纱窗纱门、清理积水容器等),如出现突发高热、严重关节疼痛、皮疹等症状,请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旅行史或蚊虫叮咬史。